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知识

深部开采对地表及竖井稳定性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 2024-08-29 作者: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我国对于矿山开采沉陷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技术人员在不断努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通过精细的计算和总结,为研究矿山岩层和地表移动提供了可靠的参数,从而为矿体开采所引起的围岩变形和地表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蓝航开发了弹塑性莫尔—库伦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开采活动的影响下覆岩与地表的破坏特征。袁志刚等基于建立保护层开采的数值模型,通过应力与应变的分析确定了上保护层在走向与倾向上的保护范围。吴静讨论了采用空场法、崩落法开采金属矿时,在不同的矿体倾角覆岩的条件下,上覆岩层的破坏及地表的位移特征。付俊基于数值模拟与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验证了沉降量大的隐患位置,并对充填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冯军为探究地下开采对山区变形的影响,基于理论研究和数据模拟的手段,总结了坡度、坡体形态、工作面的位置与方向等因素的影响下采动引起的山区地表的移动规律。李亚林等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区段在矿体开采后的地表向下位移和围岩稳定性问题。何昌春基于覆岩与地表沉降的力学机理,建立了关键层结构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对地表沉陷进行了预测。赵坤阳考虑了开挖扰动后岩体的力学性能变化,动态模拟了开采作用下岩层的位移变化规律。阎跃观等通过利用SRAS-INSAR 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地表位移位置和速率的问题。赵云红依据地质、采矿与地形等方面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大小,通过算法改进了BP 神经网络,对采空区的竖向位移进行预测。庞厚利通过GPS 技术和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运用极限平衡法,深入研究岩层竖向位移的规律。胡盼庆通过关键层理论,运用mida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结构类型的关键层地表位移的相关规律。丁飞等采用数值模拟和相关地质理论,研究了地表位移规律,证明充填法可以控制地表位移。柯圣安结合实际,运用SURPAC 和FLAC3D 软件进行建模和数据模拟,研究岩层顶板的位移规律,对岩层位移及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为探究深部金矿开采对矿岩位移及地表变形的影响,本文采用3DMine-FLAC3D 数值分析及建模软件,建立了阜山金矿整合矿区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地下开采顺序方案进行分析,通过模拟围岩体力学参数,得出了不同剖面上的矿岩位移发展规律,并对金矿开采对地面构筑物的影响进行了评价,该文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开采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阜山矿区地处罗山东北麓,属剥蚀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以NNE 向的招(远)—平(度)断裂为主体的断裂构造格架。区域内岩石的硬度大,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多大于60 MPa,岩体完整,属整体结构。根据矿岩的厚度与稳固性,矿体开采采用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尾砂胶结充填法、上向水平分层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上向进路尾砂胶结充填法。
阜山矿区整合了招远市阜山金矿有限公司阜山金矿东风矿区(简称东风矿区)及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罗山金矿庙耩矿区(简称庙耩矿区)。
2 计算模型建立
2.1 数值模型建立
由岩石移动角理论确定数值模拟的范围。移动角是指采空区边界点与地表移动变形带边界临界变形点连线与水平线在采空区外侧的夹角,临界变形点用于区分地表移动带危险区域和非危险区域。
根据地质资料、上绢英岩化花岗岩物理力学性质和所选用的采矿方法,同时参考国内外类似矿山实际资料,选定矿体上下盘及侧翼岩石移动角参数如下:第四系岩石移动角45°;矿体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移动角75°;矿体绢英岩化花岗岩移动角75°;矿体侧翼岩石移动角75°。依据上述移动角,阜山金矿东风矿区按开采到-1 545 m 水平、庙耩矿区按开采至-585 m 水平深度圈定地表移动范围。数值模拟范围内对地表影响区域内的主要对象包括:① 村庄等地表建(构)筑物;② 矿山办公区;③ 主竖井、风井等;④ 尾矿库;⑤ 选矿厂;⑥ 道路等。移动范围及地表影响区域分布见图1。
采用3DMine-FLAC3D 数值分析及建模软件,根据地下开采顺序方案,建立分析所需三维数值模型。最终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尺寸5 000 m×5 500 m×2 500 m,包含1 564 388 个节点,2 948 125 个网格;包含第四系、上盘岩体、下盘岩体和矿岩共4 个地层。图2(a)是整体数值模型计算图,图2(b)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回采步序的矿体模型,图2(c)显示矿岩与围岩相对位置关系。
图2 数值模型
阜山矿区废弃井巷工程主要集中在-360 m 以上中段,矿山已对废弃工程进行了封闭、充填处理;庙耩矿区废弃井巷工程主要集中在-50 m 以上中段,矿山已对废弃工程进行了封闭、充填处理。据此,本研究分别将阜山矿区-360 m 以上中段,庙耩矿区-50 m以上中段作为空区处理。模拟涵盖的空区体积约为7.8×105m3。回采空区及深部矿体相对位置关系如图3 所示。
图3 采空区与深部矿体相对位置关系
2.2 边界条件及力学参数
模型下部边界受到水平和垂直2 个方向的固定约束,4 个侧面边界分别受到其法向方向的水平固定约束,而上部边界则没有受到限制,应力边界条件则根据地应力结果进行施加。强度屈服准则采用Mohr-Coulomb 模型。矿岩体力学参数如表1 所示,充填体选定灰砂比为1 ∶15 时的充填体强度参数。
2.3 分析剖面选取
沿矿体走向和倾向方向分别布置分析剖面,考虑到本研究矿区矿体数量较多、单个矿体厚度较薄、矿体尺寸相对较小的特点,分析剖面应尽量多切割矿体,是剖切矿体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由于阜山整合矿区主要是由2 个整合主体构成,即阜山金矿东风矿区和罗山金矿庙耩矿区,本次选取的剖面应分别涵盖2 个整合区域,研究选取了3 个典型的分析剖面。其中,沿矿体走向方向剖面1 个(Ⅰ号剖面)、沿矿体倾向方向剖面2 个(Ⅱ号、Ⅲ号剖面),如图4 所示。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原始模型分析

初始应力场模型根据地应力实测数据拟合出的地应力规律,施加后最大主应力平均走向为东北偏东84.49°,与数值模型的X 轴近似,而最小主应力方向则与数值模型的Y 轴近似,且在垂直主应力方向上与数值模型一致。将该地应力分布作为采场开挖—充填模拟计算的初始地应力基础,初始地应力分布见图5。
3.2 矿岩位移发展规律分析
(1)Ⅰ号剖面岩层移动规律分析。矿山规划的开挖回采、充填活动结束后Ⅰ号分析剖面岩层竖向(Z 向)位移,如图6 所示。Ⅰ号分析剖面上开采结束后,由于受到开挖、充填等回采活动影响,围岩变形集中在开采扰动区域周围的上、下盘处,总体呈拱形分布;上盘最大竖直位移为-6.28 cm,下盘最大隆起为5.42 cm。矿体下盘处由于开挖卸荷作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底鼓现象,这体现在竖直位移为正值;矿体上盘的竖直位移均为负值,表明矿体上盘的变形特征为下沉。距离矿体越远,围岩变形越小,可以清楚地看出,围岩变形移动范围成拱形,并且随着与矿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地表附近的最大沉降位移<1.00 cm。以下沉值为10 mm 的点作为边界点,水平线(在围岩一侧)与边界点至采空区(已充填)边界的连线的夹角称为边界角。由此,Ⅰ号分析剖面内沉降影响边界线倾角为58~89°。
(2)Ⅱ号剖面岩层移动规律分析。基于前述模拟方案,得到矿山规划的开挖回采、充填活动结束后Ⅱ号分析剖面岩层竖向(Z 向)位移,如图7 所示。开采结束后,由于受到开挖、充填等回采活动影响,围岩变形集中在开采扰动区域周围的上、下盘处,总体呈拱形分布;上盘最大竖直位移为-0.63 cm,下盘最大隆起为0.11 cm。距离矿体越远,围岩变形越小,可以清楚地看出,围岩变形移动范围成拱形,并且随着与矿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地表附近的最大沉降位移<0.60 cm。
(3)Ⅲ号剖面岩层移动规律分析。在矿山规划的开挖回采、充填结束后,Ⅲ号剖面岩层竖向(Z 向)位移如图8 所示。由于受到开挖、充填等回采活动影响,围岩变形集中在开采扰动区域周围的上、下盘处,总体呈拱形分布;上盘最大竖直位移为-7.31 cm,下盘最大隆起为6.02 cm。围岩变形移动范围成拱形,并且随着与矿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地表附近的最大沉降位移<1.00 cm。经计算,Ⅲ号分析剖面内沉降影响边界线倾角为78~89°。
3.3 深部开采引起的地表影响分析

(1)地表沉降变形分析。根据前述数值模拟分析方案,计算并提取地表沉降位移结果,如图9 所示。基于现有技术资料及研究工况条件下,当下方设计矿体回采、充填结束后,地表最大沉降变形约为7.5 mm,最大隆起变形约为4.5 mm;在整合矿区范围内,共有2 处沉降中心,分别位于东风矿区和庙耩矿区内,沉降中心坐标点分别为(4 054 880,414 800)和(40 547 250,4 147 050),阜山整合矿区地表沉降位移均小于10 mm。

(2)地表倾斜变形规律分析。分别计算沿X 向(东西向)和Y 向(南北向)地表倾斜变形规律,从图10 可以看出,当下方设计矿体回采、充填结束后,地表沿X 向(东西向)和Y 向(南北向)地表倾斜变形分别为-0.065 ~0.035 mm/m 和-0.04 ~0.044 mm/m;地表倾斜变形在±3 mm/m 范围内,能够满足《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中Ⅰ级保护建筑物倾斜变形允许值要求。

图10 地表倾斜变形云图‍

(3)地表曲率分布规律分析。分别计算沿X 向(东西向)和Y 向(南北向)地表曲率分布规律,从图11 可以看出,当下方设计矿体回采、充填结束后,地表沿X 向(东西向)和Y 向(南北向)地表曲率分别为-0.08×10-3 ~0.016×10-3/m 和-0.01×10-3 ~0.014×10-3/m;地表曲率在±0.2×10-3/m 范围内,能够满足《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中Ⅰ级保护建筑物曲率允许值要求。

图11 地表曲率分布云图

(4)地表水平变形规律分析。分别计算沿X 向(东西向)和Y 向(南北向)地表水平变形规律,从图12 可以看出,当下方设计矿体回采、充填结束后,地表沿X 向(东西向)和Y 向(南北向)地表水平变形分别为-0.05~0.04 mm/m 和-0.045~0.043 mm/m;地表水平变形在±2 mm/m 范围内,能够满足《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中Ⅰ级保护建筑物水平变形允许值要求。

图12 地表水平变形云图

(5)深部开采对矿区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表2 为地表重要建(构)筑物处最大倾斜变形、最大曲率以及最大水平变形。从表2 中可以看出,基于现有技术资料及研究工况条件下,模拟区域范围内的主竖井、风井、选矿厂、尾矿库等Ⅰ级保护建筑物和村庄等地表建(构)筑物、矿山办公区、道路等 Ⅱ级保护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变形、曲率以及水平变形均能满足《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的相关要求。

3.4 竖井影响分析
获得回采结束后主竖井分析剖面内的X 向水平位移云图如图13 所示。从图13 中可以看出,当阜山矿区开采及充填活动结束后,引起的X 向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回采区域附近,最大水平位移为4.82 cm,出现在深部矿体上盘附近,方向沿着X 负方向(即西向);在主竖井附近区域未出现显著的水平方向位移,说明在现有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地下矿体的回采活动未对主竖井产生影响。

通过统计分析主竖井中线处水平变形特征,如图14 所示。从图14 中可以看出,当阜山矿区开采及充填活动结束后,在主竖井井筒中心线处的水平变形在纵向上变化范围为-0.006 ~0.008 mm/m,相对变形较小,低于关于Ⅰ级建构筑物的水平变形±2 mm/m范围的要求,说明在现有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地下矿体的回采活动对主竖井影响很小。

获得回采结束后207 风井分析剖面内的X 向水平位移云图如图15 所示,从图15 中可以看出,当阜山矿区开采及充填活动结束后,引起的X 向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回采区域附近,最大水平位移为6.93 cm,出现在深部矿体下盘附近,方向沿着X 正方向(即东向);在207 风井附近区域未出现显著的水平方向位移,说明在现有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地下矿体的回采活动未对207 风井产生影响。

通过统计分析207 风井中线处水平变形特征,如图16 所示。当阜山矿区开采及充填活动结束后,在207 风井井筒中心线处的水平变形在纵向上变化范围为-0.004~0.012 mm/m,相对变形较小;低于关于Ⅰ级建构筑物的水平变形±2 mm/m 范围的要求,说明在现有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地下矿体的回采活动未对207 风井影响很小。

4 地表沉降监测分析
分别对阜山金矿东风矿区和罗山金矿庙耩矿区开展了中长期的地表沉降监测(图17),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监测点的沉降位移表现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状态。图18(a)显示东风矿区最大沉降位移约为1.3 mm、最小沉降位移约为0.3 mm,平均沉降变形约为0.8 mm;图18(b)显示庙耩矿区最大沉降位移约为2.9 mm、最小沉降位移约为0.8 mm,平均沉降变形约为1.5 mm。从2019—2021 年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地下开采引起的沉降观测点处的沉降位移均很小,地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未出现灾害性破坏特征。
5 结 论

(1)对阜山整合矿区回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开采完成后,不同区域的沉降影响边界线倾角为58°~89°。矿体下盘处由于开挖卸荷作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底鼓现象,这体现在竖直位移为正值;矿体上盘的竖直位移均为负值,表明矿体上盘的变形特征为下沉。距离矿体越远,围岩变形越小。

(2)当下方设计矿体回采、充填结束后,地表最大沉降变形约为7.5 mm,最大隆起变形约为4.5 mm,阜山整合矿区地表沉降位移均小于10 mm,地表倾斜变形在±3 mm/m 范围内,地表曲率在±0.2×10-3/m 范围内,地表水平变形在±2 mm/m 范围内,均能满足《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对地表建(构)筑物影响的相关要求。

(3)针对主竖井、207 风井井筒水平位移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主竖井井筒中心线处的水平变形在深度上变化范围为-0.006 ~0.008 mm/m,207 风井井筒中心线处的水平变形在深度上变化范围为-0.004~0.012 mm/m,相对变形较小,地下矿体的回采活动未对主竖井、207 风井产生影响。

(4)阜山整合矿区的中长期的地表沉降监测表明,最大沉降位移约为2.9 mm,平均沉降变形约小于1.5 mm,地下开采引起的沉降观测点处的沉降位移很小。

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全文完】

标签:

False
False
False